发布时间:2025-02-22 10:33:02    次浏览
中国的超级城市群发展规划陆续揭开盖头。 中国的超级城市群发展规划陆续揭开盖头。中国政府4月5日公布了发展长江流域城市群的规划,以推动将这一中心区域变成重要经济带的抱负。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国务院在批复中写道。《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只是一个开始。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今年将“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林表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地区已经成为今天和今后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增长极点和核心支点,具有将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汇聚与扩散的功能。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经济参考报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25%,却集中了全国62%的总人口、80%的经济总量、70%的固定资产投资、7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92%的移动电话用户、98%的外资和48%的粮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认为,设立城市群有助于中国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另外,由于城市群针对中小城市抱团,中小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同时倒逼大城市进行部分功能疏解。据权威人士透露,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其中,重点建设5大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5大城市群。稳步建设9大区域性城市群(国家二级城市群),包括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9大城市群。引导培育6大新的地区性城市群,包括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3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顶得上400多个新加坡。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很多城市均被覆盖,重点城市尤其如此,咱们可以预测,未来强化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地位的脚步必将加快。中国国务院在批复中给长江中游城市群设定的发展定位是: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表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待《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一,从国家大战略方面考虑,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城市群建设的发展,促进中部城市崛起。二,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考虑,原先旧的思路要转换,分三大板块(下游的长三角,中游的长江中游经济群,上游的成渝城市群)进行推进和落实。三,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企业带来便利,也可以参与实施具体项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可以避免企业过度竞争;增加企业联合发展机遇。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接下来相关部门将重点推进六方面任务,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等。武汉大学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称,湖北所有地级及地级以上的12个城市都要融入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来,武汉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还要和长沙、南昌两个省会城市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并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公共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的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此次获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成渝城市群将把中国国家级城市群从三个增加到五个。不过,有评论人士说,相对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市场软环境还有一定差距。香港媒体援引城镇化研究专家的话说,要想真正发挥城市群的作用,中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而非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所谓的“新常态”,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中共领导层的考虑重点。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6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证券时报网引述证券行报告指出,如果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开拓外需、打开国际市场的一次伟大尝试,那么长江经济带将成为带动沿岸经济,再造中国内需市场的关键布局。长江沿线九省二市已占中国GDP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启动,将有效拉动沿线经济,对中国稳增长和调结构都具有战略意义。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易鹏表示,《规划》获批能增强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有利于中西部发展,有利于中西部城镇化进程。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通过密集的交通网络发挥协同效应,最终能集体发力。分析人士表示,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高速铁路、长江及其支流航道整治和沿江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初步估算,三个省之间共同推进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入,将带来一场投资盛宴。长江中游城市群盖头揭开,大家发现,安徽省会合肥并不在其中。不少受访专家都说不意外,理由之一是:合肥已经被列入长三角,不能“脚踏两只船”。安徽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称,去年国家已经将合肥划到了长三角相关规划之中。从地理上讲,安徽主要在长江下游,而且安徽和长三角地区联系更紧密,产业互补性更强,从城市群角度来说,安徽作为长三角的更合适一些。不过,徐振宇也提到,对于长三角和中四角(即合肥、南昌、长沙和武汉城市圈),合肥曾经都想加入。徐振宇说,加入“中四角”,是考虑国家是否会把长江中部发展作为新的关注点,但现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已经很明确,是整个长江经济带。秦尊文也透露,合肥有意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加入了申报大队,但最终国务院并未同意,毕竟已经被划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可资印证的是,在今年2月召开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党政一把手会议,聚焦的还是“新常态下加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问题。彼时,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还曾解释过合肥参建两大城市群的关系:合肥市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承东起西、左右圆、连南接北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借力东部、携手中部,拉高标杆、见贤思齐,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但在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中,合肥并未拿下第二张城市群名片。对此,徐振宇的观点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理上距离较远,中间缺少关联节点,目前较为成熟的是武汉-长沙区域,“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还是以长江经济带为出发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从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批次推进。”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退一步说,即便是合肥没有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徐振宇认为,这也不影响合肥与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地的区域层面合作,“地方层面的合作主要是需求来决定的,四个城市人口流动多。”虽然“失意”长江中游城市群,但合肥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定位已经明确。按照去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今年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邹勇曾披露,目前,国家发改委首批牵头推进3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其中就包括长三角城市群。可见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只是中国诸多引而待发的城市群规划中的一极。关于城市群规划,徐振宇估计,国家不会给予相关的税务和财政扶持政策,可能是一些改革先行先试权,即便是国家重大项目有所倾斜,能不能做得成也要靠地方,有没有相应的市场氛围等。秦尊文认为,国家现在批复的区域规划很多,城市群、自主创新区等目的不一样。相互间也无法替代,不可能有任何一个规划可以适合所有地方的发展。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此前认为,城市群战略过于激进,未来存在隐忧。在本次城市群规划之前,中国的区域规划,就已经有冒进的势头。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数十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与“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凡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从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前,出台的国家性发展战略非常有限,而近几年却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处飞舞。大跃进式的区域规划,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本文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本次的城市群战略规划,亦是如此,突然之间,就推出了32个,涵盖了已经建成,正在建成和潜在城市群三种,覆盖了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市。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如,以行政性区域振兴计划而言,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间间隔均有十余年,这样,每一个国家战略,中央政府都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投入,并且在可以有针对性研究一些优惠政策。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力量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企业的倾斜。以自由式区域发展规划而言,珠三角战略,长三角战略,更是跨度巨大,并且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磨合。由于优势的集中,以及开发周期的漫长,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30年前是将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沿海地区倾斜,这种优惠是特殊的,定向的,集中的;而一下出台数十个城市群战略,则更象是天女散花,各个城市群雨露均沾,均难以获得特殊照顾。而这种大面积的“优惠政策”,使各自的优势抵消,只有相对意义没有绝对意义。欲成大器,必有相当的耐心,而相关部门却对国家性的区域发展规划,几年的时间基本扫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足见发展之急迫,但是,却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兼备远见与毅力。为长久计,国家还是需要确定战略重点,从局部突破,再逐步推进。比如,下步重点扶持中部城市,国家已确认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再批城市用地,在东部大城市未来注重提高内涵与质量的同时,中部广大的中等城市,其实仍有扩张空间。天女散花式的国家规划,有其天生的局限。而从集中优势,到分散优势,从有限区域到全国普惠,造成了的重复竞争,亦致使一些地方面临对于资源、政策、发展的更为剧烈的竞争。本次的城市群战略规划,基本每个省都有份,实际上这些规划中,只有少数是国家真正规划,而多数则是一些省市自行规划,然后跑步前进,最后通过运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几个每个省份都有“国家战略”,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在有些地方之间,造成了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如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亦于2010年1月12日通过。虽然这两个国家级规划,一个被冠以承接产业转移之名,一个被冠以生态经济之名,但是,由于其地理上过于接近,而在功能与使命方面,有部分重叠,必然导致安徽与江西未来的剧烈竞争。特别是在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与江西东部的上饶等区域,存在最为直接的竞争关系。未来,这种直接的空间、地理竞争,将是恶性竞争的肇源。在城市群系列中,环鄱阳湖城市群,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演变,而江淮城市群,则在皖江城市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32个城市群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直接竞争对手。如在第一个层级的城市群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未来将争夺中部崛起的龙头。在建的系列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这几个城市群产业结构类似,在争夺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将成为直接竞争对手。而在潜在城市群中,豫皖城市群与鄂豫城市群、将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近年来,湖北和河南,均表示自己是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均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不仅其核心区的中三角与中原经济区成为竞争对手,连涉及到其边缘崛起的大别山振兴计划,亦将成为直接竞争对手,豫皖城市群与鄂豫城市群谁先成为国家战略,关系到湖北与河南崛起的中谁可得到更多国家扶持。中国的同质化竞争,微处是产业同质化,而在宏观方面,则是城市乃至城市群发展的同质化。众多发展程度类似,地域相近,资源禀赋类似的地方同时构建城市群,同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奉行类似的发展战略,或者会适得其反,造成内耗。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一是需在规划的时候,就确立重点,二是,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非常重要,尤其是鄂豫城市群这种跨省经济区,更需协调。此外,产业的协同与错位竞争,非常重要。阳光普照,人人有份。虽然本次的城市群规划,照顾了各地求发展的诉求,但是,却存在严重的拉郎配,充数字的弊端。在有关城市群的各项指标中,首要的一项是人口密度,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城市群人口应在2500万人以上,国内则有学者提出2000万人的标准;如果以此为标准,则中国的32个城市群中,有一半将不达标。其次是经济密度,国内有学者认为,城市群的济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500万元,,由此,中国的多数在建城市群,以及潜在城市群,将不够格。尤其是一些西部城市群,如兰州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等,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单位产出低下,是否适合建成城市群,值得疑问。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其三是核心城市与外界的密切联系,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在7个潜在城市群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豫皖城市群与鄂豫城市群本来是振兴大别山区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中部崛起不能形成合力,根源就在于在中部崛起的最中部地区,亦是鄂豫皖三省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而这一塌陷的形成,很大原因,就在于交通不畅,而这一大短板,在短期内很难弥补,两大城市群的出笼,太过理想主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目前还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阶段,尚且未能完成崛起,豫皖城市群与鄂豫城市群的设立,似为时过早。不仅国家规划32个城市群过多,各个地方亦在国家城市群的规划带动下,推出了省内城市群计划,如山东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打造南承沪宁、北联京津、东接半岛、西启黄河中上游的枢纽型城市群。黑龙江亦要打造以牡丹江和佳木斯为两极,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为支撑的东部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绝不可拔苗助长。等相关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等硬件,以及管理水平等软件兼备,方才可逐步形成城市群。去行政化预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既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同时,权力对于经济的干预亦很大,实行的强政府与强市场的模式,与西方的强市场弱政府模式不一样。在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中,市场与权力的两大力量,亦是交替出现。珠三角与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两级,大家公认是市场经济造就了这种奇迹,但是,如果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不选择珠三角作为改革突破口,亦很难说当下珠三角就可以率先崛起。在当下的城市群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产业不协同,国家对于不同城市群的扶持力度的差异等,均与权力干预有关。关于谁是中国经济的第四级,湖北与重庆,河南争夺激烈。湖北捆绑长江中游城市群,向国家申请,恳请明确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而重庆则捆绑四川,推出成渝城市群,一个直辖市和一个大省组合,河南则联合河北,安徽部分城市,将中原城市群进行扩容。到底谁可率先胜出?目前,国家方面并明确的表态,这是一个好事,一旦表态,就会出现倾力扶持一个地方,而忽视其他地方的局面。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崛起,争议不大,但是,京津冀的崛起,却争议巨大,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北京和继起的天津滨海新区,得到了国家太多的扶助,而这对其他地方是不公平的。用国家巨大财力砸出来的繁荣,和自我生长,具有造血功能的繁荣,有本质的区别。未来的城市群,急需打破权力主导的体系,让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责任编辑:NONO Han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上一页678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摘编、转载商业见地网拥有版权的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获得许可。